close

黃奎博表示,台灣人缺乏國際觀除了受「媒體弱智化」影響,缺乏足夠的國際知識教育也使國人對國際事務存在迷思。(photo by醒報資料庫) 分享 facebook 「知道某國的地理位置和總統是誰,並不表示你有國際觀。」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黃奎博16日受訪時指出,台灣人缺乏國際觀,除了受「媒體弱智化」影響,缺乏足夠的國際知識教育也使國人對國際事務存在迷思,至於如何從教育端改善?黃奎博建議,各科教學可與國際事件連結,大學則可將國際政治列為必修,啟發學生遠見。金車文教基金會16日公布「青少年國際觀調查」,教育發展部總幹事曾清芸表示,青少年針對近來熱門的一帶一路和南海等重要國際議題,半數受訪學生直接回答「不知道」,僅不到2成回答正確,若進一步請受訪學生給自己及國人的國際觀評分,竟也都「不及格」,顯示學生國際觀堪慮。 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iframe { margin:auto; display: block; }

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> div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 !important; }受媒體弱智影響「台灣學生欠缺國際觀,很大的原因是來自媒體『弱智化』。」黃奎博分析,媒體為了收視率,國際新聞取材偏向娛樂化,或是僅報導台灣熟悉的國家,媒體也較少報導有關氣候變遷、國際難民等重要議題,他無奈地說,「以APEC來講,會議到底談了些什麼?重要議題在新聞中都看不到,國內媒體卻只在乎宋楚瑜跟誰合照」,黃奎博擔憂,不只學生,家長,教師也都被媒體弱智化。社會對於國際觀也有不少迷思,「熟知某個國家的地理位置、首都在哪或總統是誰,並不代表你有國際觀。」黃奎博認為,這些只能稱做國際「常識」,而學生應了解國際「知識」,「像是菲律賓的地理位置如何牽動南海局勢,美國總統的黨派對於自由貿易、移民政策方向有何影響?」他強調,培養國際觀絕對不是叫學生死記哪年發生什麼事,總統叫什麼名字。增加國際觀課程黃奎博建議,各科教學時能將本科知識與相關的國際人事物連結,例如教到物

理學家發現某個定律或製造飛彈的科學家時,可帶入當下時空背景解說,「如講到飛彈,也順帶告訴學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武器角力的歷史,」多元、深入地讓學生認識國際事件,如此一來,除了可學到本科專業,又能結合國際脈動,「也許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下,便能帶起學生對國際觀的興趣。」至於大學教育,黃奎博指出,過去各大學都將「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」列為校定必修,也就是不論科系都要修國際觀課程,然而,隨著專業分科化趨勢越來越明顯,加上近年大數據、科技等各種新興領域加入,國際觀課程就被壓縮了。他建議大學教育可以思考,把「國際關係」列為必修,藉此啟發學生的遠見。【更多精采內容,詳見】


C005BFDE9C13C9B4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娛樂城 8591 通博娛樂城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oseugj16eel 的頭像
    roseugj16eel

    柯淑惠

    roseugj16e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